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,关不关注请随意(但关注会有好运气)~~
【写在前面】
我去年开始做"学习咨询",是介于心理咨询、学习诊断和生涯路径规划之间的一种探索性咨询,我也是想要更多地了解当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心理状态。
对于这一年"学习咨询"的总结,我写在这篇文章里,有兴趣可以阅读。
从今天开始,我具体写一些孩子这一年的故事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径。
第一篇:初三男生小田
去年 9 月,咨询刚开始的时候,我会问每个学生:最近短期或者长期,你自己有什么目标吗?
有的学生说想要追上同学的进度,有的学生说想要月考取得一定名次,有的学生说没有目标,但最让我意外的是,有一名叫小田的初三男生说:
"我想要写一本小说,争取能在初中毕业之前出版,送给同学。"
我一愣。
如果你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或者学习咨询师,在面临中考压力、初三刚开学的 9 月,听到孩子这样的目标,会说什么呢?
小田是怎样的学生呢?
在 8 月暑假开学前,我和阿义妈妈打过一次长长的电话。小田妈妈的问题就是:这孩子过于松弛,总是不想再向上提升一步,要不要逼他一下?
这孩子有多松弛呢?
初一初二这两年,小田都有大把自由闲散时间。初中三年,他都没有把作业带回家。每天六点放学,但除了周末,从来没在家做过作业。
整个初二,他每周二晚上是固定写小说的时间。初二开始,他每个学期都请假,因为觉得自己承受不住太多作业和考试,也不补漏掉的课。平时除了写作业,并不上任何学科补习班,课外只上了童行的少年成长计划。
小田的编程和人工智能是特长,跟着初中校队拿了人工智能比赛市一等奖,校队老师想让他打国赛,他却不参加了。初二升初三的暑假,小田跟着童行书院的夏令营去美国玩了三周,回家之后没有紧张学习,只想学游戏 3d 建模。
松弛,任性,自作主张。
小田妈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我:要不要逼他一下,让他成绩再上一个台阶?
结果,8 月,妈妈刚刚犹豫要不要逼孩子一下;9 月,孩子就说:初三的目标是出版一本小说。
直接不逼自己。
小田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呢?
其实我和小田聊过。在美国夏令营途中,我跟他聊起他自己的学习情况。
从小到大,小田在班里一直是"还不错,但不拔尖"的阵营,初中四五十人的班级里,差不多 5-8 名,考好了能冲到前几名,考不好就是十来名。
他的初中还不错,要是正常发挥能考上区重点,要是"拼一拼",有可能考上市重点。
我问他:如果轻轻松松能考到"还不错"的成绩,但是并不想拼尽全力考到拔尖,是怎么想的?
小田说:性价比太低了,以我现在的努力程度,也就考到现在这样;我看我们班那些学霸付出的时间,我觉得我可做不到,要额外花好多时间才能前进几名,太不划算了。
看人家,ROI 算得门儿清呢。
实际上,很多"还不错"的学生,是自己选择做"还不错"的学生。
再回到开头时讲的咨询场景。
小田说:他想出一本小说。
要怎么回复呢?
我说:"好的,这也是不错的计划,你要是真能完成一本小说,对初中而言也是很有意义的。我可以帮你找出版社和编辑。"
小田说:"我们班有一个图书推荐分享活动,要是下个学期,我能推荐我自己的书,送给同学,那就太好了。"
我说:"好,那咱们按项目思路,倒推一下时间排期吧。我出版过小说,知道这个时间流程。出版社一般要三审三校,还要设计封面包装,最快要三个月。如果明年六月想要出版,最迟三月就要定稿了。一般编辑还会要求作者改稿,那么最好是一月份,春节前就能提交初稿。那咱们就按照这个周期做一下排期,如何?你争取每个月写 3 万字,到年底能写到 10 万字左右,达到出版的最低字数标准,如何?可以每个月跟我交流一下进度,也可以随时发给我看看。"
小田说:"好,我先写吧。有问题再说。"
小田的学习成绩一直"还不错",但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估是:考试很玄学。
相对而言,他的理科更好,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:"每一次大考,都一定有一两门考得特别砸,但是有其他一两门超水平发挥,以至于总成绩总还差不多。"
我问他:"每科考好考坏,有什么规律吗?"
他说:"完全没有,就是玄学。"
我说:"那咱们这学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绩稳定住,不求多高分,你至少观察一下,每一科有哪些部分是自己相对比较稳的,你争取把这些稳定的分数先拿住,难题什么的先不管。而且你得观察一下,自己如果考得好,到底是哪里做对了,争取下次能保持。成功带来成功,成功经验需要复盘。"
感觉他也并没有太往心里去。
大家猜猜,后面的过程是怎样的?
我先说结果吧:
今年中考,小田发挥得不错,被市重点中学的校招录取。
市重点中学校招分两轮,笔试是数学物理一张卷,语文英语一张卷,考的内容很难,面试是限时辩论。从初试人选中选出 160 人进入复试,再筛选出 40 人。
按中考成绩 70%+ 自主招生成绩 30%,录取前 40 人。和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机制几乎一模一样。
小田排名 22 名,成功进入学霸云集的著名市重点中学。
从初三起点的松弛,到结果的满意,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?
孩子妈妈,做了哪些努力,才达到这样的结果?
真相是:无论是我,还是孩子妈妈,都没有做什么。
初三刚开学,我把小田想写小说的事情告诉了小田妈妈,他妈妈只说:有目标了也不错。
到了深秋的时候,小田的小说写了七八万字了,有点卡住,突然说:不想写下去了。
我说:坚持才是胜利,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?
小田说:就是有点进行不下去,而且……学习也确实忙了。
我说:没事,那就先放下吧,等以后想写的时候再写。
小田秋天期中考试考得意外的好,达到班里第二。
期末有一些下滑。春季学期,小田整体的状态基本稳定,成绩进入第一梯队。还是会每周请假,不让自己太紧张,一直到中考之前几天,晚上还要花时间看视频放松。中考前几乎请了一个月假,在家玩游戏看视频休息。
就这样松弛到中考。
为什么小田能在初三持续进步?为什么能中考脱颖而出?
首先,这只是"留力冲刺"的自然结果。
小田初三的松弛,只是相对其他学生,但是相对他自己,已经是开始聚焦和紧张了。
小田以前的生活,是精力分成七八份,只留两份在学习。到了初三,没有人逼他,他自己也知道至少把五六份精力放到学习上,虽然还有休息娱乐的时间,但已经比自己从前聚焦多了。
小说写作,也是他自己评估精力不够之后,自然的选择。
他从未耗竭自己的学习精力,一直有留力,只要一旦聚焦,成绩自然会进步。
其次,这个孩子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
小田生活的行动、节奏、方向和策略,一直是自己把控的。他想做什么、不想做什么,某段时间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。他学习上和兴趣上的行动,都是自主决定的,家长并不太介入。他想写小说的时候,都是自己抱着电脑在飞机上写。
我在美国的时候和小田聊过他未来的方向和选择,他觉得自己还是想在国内高考上大学,自己的兴趣也就是编程方向,大概率想选信息科技相关的工科,不求最 top 的大学,想考一个还算不错的理工科类院校。他认为自己是很内向的人,将来适合做后台技术类工作。
头脑非常清楚。所有的松弛,都和清晰的自我认知相辅相成。
一旦该冲刺的时候,所有日常的自我管理,都会变成学习的自我管理。
第三,这个孩子的执行能力很强。
小田从 8 岁开始跟着童行书院参加 PBL 项目制学习,也经历过少年游戏设计师等多个项目。
去年在美国硅谷的夏令营中,小田的三人小组,设计的 AI 产品是"帮助学生自动匹配兼职岗位的网站"。他们观察到的市场需求是:学生都很需要钱,但是不能去工作挣钱,如果有线上打零工的机会,学生都很需要,而用人单位可以用比市场价格低的薪酬,找人做兼职。AI 技术可以在其中起到了解需求、了解资料、自动匹配等功能。
夏令营总共一周,从小组设定好方向,到最终的汇报,只有三天时间,小田在这三天时间里自己编出了一个网站,虽然没有加入 AI 技术,但是把"学生找兼职"的功能需求都做了出来。
当时他还很想回国之后延续这个项目,做成一个创业项目。
想做,立刻就做。这种执行力,换到学习里,就是效率。
第四,这个孩子心态非常稳定。
小田去年在洛杉矶夏令营,英语方面遇到很大困难。
当时营里有美国学生、新加坡学生、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,也有上海公立学校英语学得非常好的学生,相比而言,小田的英语不算好。讲课的又多是美国大学教授(还带各国口音),因此最初上课的时候,小田很多东西听不懂。
但小田并没有心理负担。他的分组不理想,他也接受了,组里最小的一个男孩英语好,小田欣然和那个男孩合作。上课的时候使用 AI 同步翻译软件帮助自己,也一直认真听下来,最后汇报时候还挑战了一下自己。全程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情绪崩溃。
这种心态,在越难、越有挑战的场合(例如强手如云的校招环节),优势越明显。
最后,我想说一下松弛的意义。
小田的妈妈,在初三之前问我:是不是该逼他一下比较好?
但事实上,在整个初三过程中,妈妈也没有逼他。
当小田初三开学时要写小说,妈妈并没有反对;因为学习太紧张而请假,妈妈也没有阻止。
这是不是太放纵了?难道不应该管管吗?
但这里看到的只是行为,没看见心理。
当小田说想写书的时候,他可以不瞻前顾后、锐意进取地写;感觉自己学业忙不过来,也可以不患得患失、当机立断就停。这说明他做事的心理负担很少,想到的更多是事,而不质疑自我。
想做则做,不担忧成败;当止则止,不担忧面子。这就是心理的底气。在社会上浮沉多年的人,才能理解这种底气的宝贵。
而若非长期处在游刃有余的松弛环境中长大,一个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底气。
而这种底气,是小田伴随一生的心理资源。
小田是我咨询的所有学生中,家庭教育最不费力的。
但也是我咨询的所有学生中,初三过得最简单顺利的。
家庭最不费力,孩子也最不费力。
小田天生的头脑资质肯定很不错,这是他的优势,但他也绝非天赋一骑绝尘的学生,否则也不可能之前多年只是"还不错,但从不拔尖"。
小田的父母,从始至终接纳的就是小田本人。包括他的所有选择、所有状态。
希望今天的故事,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去年我除了进行了这一系列学习咨询的探索,还推出了一套"好好学习"视频课程。
这套课程不长,由 6 节视频课和 14 节音频课组成,还会配套有社群内的学习和讨论。在短短的一套课里,我希望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学生的学习原理,让父母能够轻松省心育儿,让孩子轻松主动学习。
好好学习,不是强制,而是当某些心理条件满足之后的自然结果。
好好学习训练营,让你找到促进孩子学习的关键窍门。
网配查-网配查官网-正规配资网-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